涨知识|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,你说得出哪些?
很多老物件,在时代流转中,承载了很多岁月变迁的故事,细数历史遗留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,你能说出几个?
【朝鲜族象棋】
象棋起源于3000年前的古印度,经中国传入朝鲜半岛,再由朝鲜半岛传入日本,发展为中国象棋,朝鲜象棋、日本将棋。
朝鲜象棋又称高丽将棋,在高丽王朝时期就已传入了朝鲜,距今已有1800年的历史。象棋起初叫象戏,到了朝鲜王朝初期改名为象棋。朝鲜王朝时期,象棋得到广泛普及,在农村成为老人消遣的游戏。19世纪中叶,随着朝鲜人移居中国,朝鲜族象棋传入中国并在民间得到传承和发展。
朝鲜族象棋源于中国传统象棋,并且密不可分。经过数千年的传出和传入过程,棋子摆法和部分行马法与中国象棋有相同之处,但是行棋规则比中国传统象棋要灵活得多,唯独对炮的走法限制较死。
在朝鲜族聚居区,下象棋是人们茶余饭后最喜爱的活动之一。街头巷尾,人们三五成群下棋的景象随处可见,弈者苦思冥想,观者献计献策,其乐融融。
朝鲜族象棋历史悠久,是朝鲜族世代传承下来的传统体育项目。是经过漫长的历史过程积累下来的朝鲜族人民智慧的结晶,在全国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中,以区别于其它民族的特有风格独树一帜,不论是在专业队比赛中,还是在群众性的体育娱乐活动中,朝鲜族象棋以其独特的魅力占据着一席之地。
【满族欻嘎拉哈】
东北姑娘爱玩嘎拉哈,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,嘎拉哈,可是备受追捧的娱乐项目之一。满族歘嘎拉哈来源于女真人时代,是以猪羊骨为游戏器具,创编的一种游戏,流传数百年,经久不衰。
嘎拉哈的制作比较讲究,是把羊或猪的“嘎拉哈”经过蒸煮刮净去肉脱脂,然后上色。因为原色的嘎拉哈不好看,所以大家都要给嘎拉哈上色,通常要上成红色或绿色,但以红色最多,这样做出来的嘎拉哈也非常精致,很漂亮很美的。
嘎拉哈最常见的玩法有两种,一为抓,将嘎拉哈撒于炕上,手执鸡毛毽或内装石子谷粒的小布口袋,上抛,按规则抓起若干嘎拉哈,再将毽子或口袋接住,以抓接迅速准确为胜。
二为弹,多为全家人或小伙伴们共同玩耍。冬闲时节将嘎拉哈撒于炕上,分伙弹,每伙若干人分头上场,弹中对方嘎拉哈可归为己有,直到将对方嘎拉哈弹完为止。
除此以外,还有很多玩法,均被人们所喜爱。
【朝鲜族洞箫】
朝鲜族洞箫是中国朝鲜族独有的、最具代表性的一种传统乐器,距今已有1500年历史。
高句丽史《乐志》记载,洞箫属于中国唐代乐器,在李朝世宗时期,从西亚经中国传入朝鲜半岛。据史料记载,在四世纪中叶高句丽壁画中,已经有了吹奏“箫”这种乐器的场面。从14世纪开始,箫被改良成洞箫并使用于音乐实践,逐渐成为朝鲜民族的传统乐器。
洞箫演奏艺术于十九世纪末传入吉林延边,每逢节日或乡村有婚礼、花甲、生日典礼,就会有洞箫演奏。
位于吉林省东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珲春,是我国唯一地处中、朝、俄三国交界的边境小城。这里有“雁鸣闻三国,虎啸惊三疆”的独特地理位置。珲春西向20多公里处,有一个群山环抱的乡村。这里河流密集因此被取名为密江,密江乡是延边州有名的“洞箫之乡”。
朝鲜族洞箫音乐于2008年入选“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”。
【显顺琵琶演奏】
琵琶音最好,解说别离难。作为民乐之王、弹拨乐器之王,琵琶已经有了两千多年的历史。
木质音箱、四根琴弦,手指轻挑慢拨,琴声悠扬,武曲气势恢宏如千军万马,文曲清丽委婉如微风佛面,《十面埋伏》《霸王卸甲》《昭君怨》至今流传。
大弦嘈嘈如急雨,小弦切切如私语。嘈嘈切切错杂弹,大珠小珠落玉盘。千日琵琶百日筝,琵琶的弹奏对演奏者要求极高,演奏者的弹挑速度只有在每分钟180拍以上才可将乐曲表达完整。
在吉林省的辽源市,有全国唯一唯一一所琵琶专业学校——显顺琵琶学校,由中国琵琶之乡杰出传承人周显顺先生创办。
周显顺先生创造出独有的“弹挑速度训练法”使学生在短短一年,甚至最短在几个月的时间内即可达到每分钟208拍。为弘扬和传承我国民族传统文化,推广和普及琵琶这一中国古老的民族艺术,作出了积极的贡献。
2009年6月,显顺琵琶教学被评为“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”。
【蒙古族马头琴】
蒙古族马头琴,因琴首雕有马头而得名,是蒙古族历史上较为悠久的一种弓弦乐器。马头琴从它产生那天起,就成为蒙古民族喜爱的乐器而广为流传,它已经伴随着蒙古民族走过了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。
早期的马头琴主要担当史诗说唱及民歌的伴奏,一首民歌就是一支马头琴曲,人声起便可琴声合,尤其是同蒙古民族的“乌尔图道”(即长调民歌)相结合,更具草原文化的韵味。
琴声悠扬,草原广阔,马头琴是前郭县蒙古族最常使用的的蒙古族民间弦乐器。辽阔的草原、呼啸的狂风、悲伤的心情、奔腾的马蹄声、欢乐的牧歌……一把马头琴,演奏出了蒙古人生活的方方面面。
2006年9月1日,前郭县1199名马头琴选手的广场齐奏,创造了吉尼斯世界纪录。并且该项目于2008年入选“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