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十种传统婚俗,探寻散落的古代文化碎片

来源: 发布:2017-12-08 16:19 作者: 人气:309



中式婚礼的最大亮点就是它特有的习俗了!


【三书】


按照中国传统的礼法,指的是礼聘过程中来往的文书。分别是:“聘书”——订亲之书,在订婚交换;“礼书”——礼物清单,当中详列礼物种类及数量,过大礼时交换;“迎书”——迎娶新娘之书,结婚当日接新娘过门时用。


【六礼】


六礼是指由求亲到媒到迎娶,完婚的手续,分别为:


纳采——俗称说媒,即男方家请媒人去女方家提亲,女方家应议婚后,男方家备礼前去求婚;


问名——俗称合八字,托媒人请问女方出生年月日和姓名,准备合婚的仪式;


纳吉——即男方家卜得吉兆后,备礼通知女方家,婚事初步议定;


纳征——又称过大礼,男方选定吉日到女方家举行订婚大礼。过大礼是指:男家择定良辰吉日,带备礼金及礼饼、椰子、茶叶、槟榔、海味、三牲(包括鸡两对、鹅两对、猪脾两只)、莲子、芝麻、百合、红枣、龙眼干、糯米粉、片糖、洋酒、龙凤镯一对、结婚戒指和金链等等,送到女家。当女家收到大礼后,将其中一部分回赠给男家,这叫“回礼”。通常是把上列物品的一半或若干,再加上莲藕一对、芋头一对、石榴一对、四季桔一对、手帕、女婿的西装、皮带、礼、银包、纸扇一对、利是两对、上写“五代同堂,百子千孙”。


请期——择吉日完婚,旧时选择吉日一般多为双月双日,不喜选三,六,十一月,三有“散”音,不选六是因为不想新人只有半世姻缘,十一月隐含不尽之意。


迎亲——婚礼当天,男方带迎书亲自到女方家迎娶新娘。


【嫁妆】


女方家里的陪送,是女方家庭地位和财富的象征。嫁妆最迟在婚礼前一天送至夫家。嫁妆除了衣服饰品之外,主要是一些象征好兆头的东西,如:剪刀,寓意蝴蝶双飞;痰盂,又称子孙桶;花瓶,寓意花开富贵;鞋,寓意白头偕老;尺,寓意良田万顷等等。当然各地的风俗和讲究都不一样。


【铺房】


铺房是女方家派人至男方家铺设新房的仪节,有时和送妆同时进行。宋代,迎亲前一日,女家派人至新房铺设帐幔、被褥及其他房内器皿,并且备礼前来暖房。然后以亲信妇人或从嫁女使看守房中,不许外人进入,以待新人。铺房人必须是福寿双全、家境富裕的“好命婆”,以取吉祥。现代有些地方还流行此俗。


【撑红伞】


迎亲当天,由新娘的姊妹或伴娘搀扶进娘家们,站在露天的地方,姊妹或伴娘在新娘头顶撑开一把红伞,意为“开枝散叶”,并向天空及伞顶撒米。


【哭嫁】


据《礼记》记载:“孔子曰:嫁女之家,三夜不熄烛,相思离也。”在古时,因为交通没有现在的方便,女儿出嫁后,就很难有机会可以见到家人。而事实上,出家后的女子不可以像今天一样,随时可以返回娘家探望家人的。回娘家需要得到夫家的批准。此外也有说哭嫁是源自古时妇女不能拥有自由的婚姻,所以她们会用哭嫁的歌声,来控诉古时不公平的婚姻制度。


【出门】


出门是指新娘离开娘家的意思。当到达吉时的时候,女须由大妗姐背着上花轿;据说新娘双脚着地的话就会带来恶运。在出门的时候,新娘的嫂嫂是不可以相送的,这是因为嫂字有着扫帚星的扫字的谐音,认为嫂嫂出门相送会带来不吉利。


现在的新娘出门时,由伴娘撑起红伞护着新娘,取其开枝散叶的意思。大妗姐及众姊妹一边行,一边向上空、伞顶及花车顶撒米,用来“喂金鸡”,意思指鸡啄米后便不会啄新娘。最后上花车前,新娘子会向送行的亲友鞠躬,以示谢意。


【迎亲】


古代配婚时,男方必须去迎亲。“亲迎”是六礼中最隆重的礼节。没有迎亲的新郎,就没有出嫁的新娘。古代亲迎,有徒步的,也有用车的。比较普遍的是用八人大轿去迎亲。抬轿的人必须身强力壮,遇上别人家的花轿,绝对不可以与他们碰头,必须绕着走。迎亲回来时,还要找一条路回去,以取不会走回头路之意。如果途中经过庙,祠,坟,井、河等处,必须由男方娶亲的人手张红毡子将花轿遮著,作为“避邪”的意思。


如果在途中遇见出殡的队伍,迎亲的人会说“今天吉祥,遇上宝财”因为棺材的谐音为“观财”,亦即看到财宝的意思,这样说主要是为了图个吉利。


【盖头】


新娘子通常会以一边长三尺的正方形红围巾蒙在头上,这红色的围巾称为叫“盖巾”,俗称红盖头。


对於盖头这种婚俗,一般有两种说法:盖头是为了遮羞;源自於古代的掠夺婚,表示新娘子蒙上盖头后就永远找不到回去的路了。


【拜堂】


又称为“拜天地”,是婚礼中一个很重要的仪式。“拜堂”并不属於古“三书六礼”,这一婚俗於宋代以後非常流行,经过“拜堂”後,女方就正式成为男家的一员。


“拜堂”时,主持婚礼的司仪会大声的说:“一拜天地,二拜高堂,夫妻交拜,齐入洞房。”其实,拜天地代表着对天地神明的敬奉;而拜高堂就是对孝道的体现;至於夫妻拜就代表夫妻相敬如宾。



广州康辉旅游网

广州康辉旅游网公众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