涨知识丨重阳节的习俗
重阳节,农历九月初九,二九相重,称为“重九”。儒家阴阳观,有六阴九阳。九是阳数,固重九亦叫“重阳”。还有茱萸、菊花节等说法。
这节日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,自魏晋而成习惯,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,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。传承几千年,相应的习俗亦有很多。
【登高】
登高,是重阳节最重要的习俗。据说,因为重九是一“阳”登勤之日,地气上升,天气下降,古人为了避免接触不正之气,所以登高以避邪气。
九月九正值仲秋时节,秋高气爽,阖家登高,有诗情画意之美,亦有团圆天伦之乐。人们扶老携幼、三五成群去“登高”,长者踩上“登高石”,可以消灾免难,长命百岁;小孩往上一登,茁壮成长、聪明活泼、节节高升。
【佩茱萸】
“独在异乡为异客,每逢佳节倍思亲。遥知兄弟登高处,遍插茱萸少一人。”古代,还奉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,所以重阳节又叫茱萸节。
茱萸是一种药用植物,常绿小乔木,有驱虫去湿、逐风邪的作用,并能消积食,治寒热。人们认为九月九日是逢凶之日,多灾多难,所以在重阳节人们或佩带于臂,或作茱萸绛囊佩带,或将茱萸插在头上以辟邪求吉。
【赏菊、饮菊酒】
重阳日,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,所以古代又称菊花节。
菊是应时的花草,在“霜降之时,唯此草盛茂”,因此菊被古人视为“候时之草”;并且菊被看成为生命力的象征,独立寒秋的菊花,在古人眼里有着不寻常的文化意义。
九日所酿的菊花酒在古代被视为延年益寿的长命酒,被看作是重阳必饮、祛灾祈福的“吉祥酒”。且菊花酒确有清热解毒、明日祛风、平肝疏肺、益阴滋肾的药用价值。
【放纸鹞】
现在叫风筝。风筝是五代以后的称谓,五代之前,北方习惯称“纸鸢”,南方则多叫“鹞子”。
最早放纸鹞有除“晦气”的说法,把自己的名字和晦事写在纸鹞上,上天空后剪断牵线,让“晦气”飞走。现如今放风筝演变为娱乐活动,健身、练眼,看谁放得高、放得远。
在放纸鹞时,偶会发生两个人的线缠在一起,拉来拉去线断飞走,不必觉得晦气。因为在福州话中,北方称的“纸鸢”与“灾殃”谐音,纸鸢线断了,让“灾殃”随风飘走,这是好事。
【吃重阳糕】
据《西京杂记》载,汉代时已有九月九日吃蓬饵之俗,即最初的重阳糕。饵,即古代之糕。《周礼》载饵用作祭祀或在宴会上食用。汉代又记有黍糕,可能与今天的糕已差不远。蓬饵,想必也类似于黍糕之类。至宋代,吃重阳糕之风大盛了。
糕在汉语中谐音“高”,是生长、向上、进步、高升的象征。宋代民俗,在九月九日天亮时,“以片糕搭儿女头额,更祝曰:愿儿百事俱高”以示祝福。
江南平原之地,无山可登,无高可攀,放点米粉烹糕,糕面上插上一面彩色小三角旗,借以示登高(糕)僻灾之意。此外,重阳还是季节的分界线,有谚云:“吃了重阳糕,夏衣就打包。”
讲究的重阳糕要做成九层,像座宝塔,上面还做成两只小羊,以符合重阳(羊)之义,并点蜡烛灯。这大概是用“点灯”“吃糕”代替“登高”的意思。